編輯推介藝術文化

粉紅經濟悲歌:消失中的女同志酒吧|柴 @ 掌櫃誌

文/柴

article_xbig_015_1940X700

走過美國許多城市,提及對女同志酒吧的第一印象,不是場域過窄、裝潢簡陋,就是音樂過時。相較幾街外絢爛迷茫、跋扈張狂的男同志夜店,身為一名喜愛藉小酌拓展社交圈的女同志,此景令人心酸非常。而我們似乎尚未準備好接受那不爭的事實:女同志酒吧正逐漸消失。近年來,北美各大城市以男同志為主的酒吧興旺如常,然原本便鮮少見其蹤跡的女同志酒吧,除非擺明做性別混合的生意,否則那自八、九零年代隨整個時代的愛恨情仇一同成長、屈指可數的幾間「百年老店」,只得無奈與越趨昂貴的街區租金妥協,守住女同志所剩無幾的歷史記憶。舉例而言,曼哈頓西村的「Cubbyhole」,即是紐約碩果僅存、提供女同志歡談或療傷的親切鄰舍酒吧。當周遭的餐廳或夜店設計越來越工業極簡,Cubbyhole卻仍維持她九零年代初的野性:角落旁的投幣式點唱機、聲嘶力竭才能喚來的吧檯手,以及保有老派調情風雅的uncle T。女同志酒吧,總是同志社群中最念舊的靈魂。

photo by Wen
photo by Wen

去年底,座落於舊金山鄰近卡斯楚Mission District的女同志酒吧「The Lexington Club」,開業十八年後宣告歇業,留下她紅遍東西岸、風華絕代的過往,此事引起眾多同志的驚訝與不解。在同志伴侶權逐漸明朗的美國政治風氣下,「Lex」的結束,似乎警示了長期被主流同志運動所忽略的經濟與階級議題。部分權力的合法化也許使社會階層較高的白人同志情侶得以享有平等對待,然而,卻也帶來傳統同志社區的士紳化:廉價酒吧、情趣用品店、獨立書店、小型戲院等相繼倒閉,新建的高級套房型公寓及單價昂貴的時尚餐廳取而代之。曾經的同志社區如紐約西村、舊金山卡斯楚、西雅圖首都丘等,如今與各式高級社區貌似毫無差異,成為冰冷且了無新意的街景。關於女同志文化,一如少數命硬的小店在街角設置的彩虹旗,為遊客留下一絲絲欣慰之情。

photo by Wen
photo by Wen

為什麼女同志酒吧會在曾經令人稱羨的同志大本營城市中相繼消失?仔細想想性別的政治經濟,其實不必太過驚訝。首先,因為性別的不平等,女性的收入普遍比男性低($0.79 to $1.00 in 2015),依此邏輯套用伴侶性別的相關數據,可想而知,女女伴侶的消費力自然不及男男伴侶及異性戀情侶。女同志與男同志相較,因經濟能力的懸殊而難以鞏固不動產,無論從消費者或營業者的角度,亦更難維持商業所需的開銷;此外,女性在公眾場合的情慾表現長久以來受父權監督,使其侷限於私人空間。兩名女人在街頭親吻經常招來男性路人的關注,但那並非是對女同志情慾的尊重或欣賞,而是具威脅性的物化。

photo by Wen
photo by Wen

近十年來,同志社區的興盛與商品化,雖吸引外界投資客的關注,可不幸的是,因社群本身沒有足夠的政治與經濟力量去抗衡外來資本對於社區改造的影響,以致於經濟面較為弱勢的女性及有色人種,遂漸漸被士紳化的同志社區給驅逐出境,遷移到城市外圍的鄰舍。最諷刺的是,同志社區的繽紛絢麗,帶來越趨昂貴的消費與更加漂白、單一化的社群。

photo by SF Gate
photo by SF Gate

當女同志酒吧再也不被城市需要,商機轉向下一波更具消費力的群眾,我們才驚覺一個社群文化的世代相傳,並不是偶爾參加派對或一年去一次遊行那般容易。即使主流媒體中女同志情慾的能見度已逐漸提高,文化的延續卻仍須依靠我們不斷與市場拉扯,才有真正取得所屬空間的機會。至於那迫於棄城的上一個世代,正將所有賴以維生的愛恨情仇一併打包,尋找下一個棲身之處。

photo by SF Gate
photo by SF Gate

本資訊獲掌櫃誌授權轉載,原文連結:<粉紅經濟悲歌:消失中的女同志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