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生或不生,女人的肚皮要回應多少社會期待?|YC @ 臺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

content_womany_pregnant_1_1467550210-32332-9620

上週衛福部一則「25-29歲是黃金懷孕期」的「好意提醒」,激起以女性為主的群眾對於生殖壓力的反動。社會對於女性肚皮的虎視眈眈,使得女性的「生與不生」影響得遠不只是女性個人的人生,女性的身體乘載著父系家庭「傳承香火」的繼承壓力,更回應著「增產報國」的國族期待。在社會殷切地渴望新生兒的到來,將延緩人口老化的使命沉重地置於個別女性肩上之時,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女性在生與不生的簡單分類間,遭逢的或無奈、或椎心,卻因苦於社會對理想母親的期待而說不出口的孤寂困境?

「許多人不是不想生,而是覺得自己生不起。比如『崩世代』的年輕人,領著 22 K 上下的薪水,養活自己尚且有困難,不敢想像養育孩子的未來。

許多人不是不想生,是不能生。比如同志伴侶,在台灣,人工生殖技術不開放給同性伴侶,真的要個孩子,還得遠走他鄉尋個「代理孕母」或求助他國的『人工生殖』技術。

許多人不是不想生,是現在不願生。現代人普遍晚婚,渴望追求事業成就,而即便有懷孕打算,她也可能擔心請不了產假,可能擔心懷孕後被迫離職的命運。

許多人也可能真的不想婚也不想生,婚姻與成家早已不是長大的唯一選項,他們卻得花許多氣力給出不結婚與不生小孩的『正當理由』,始終覺得子宮不是自己的,自己只是個生產機器要為家庭與社會服務。」(摘自內文)

對擁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而言,生與不生看似只是道二選一的單選題,卻因為社會對「好母親」、「好女人」的規訓和要求,與對「失格母親」、「不檢點女性」的打量和耳語,而變得好難。在發現懷孕後,評估自己無力負擔另一個生命的到來,而選擇「不生」、實施人工流產的女性,常得面臨「殘害生命」的道德指責,與自己是否太過自私的自我質疑;即便選擇生下胎兒,在社會對女性貞操與「健全家庭」的諄諄教誨下,女性也仍舊必須評估自身的年齡、經濟狀況和婚姻狀態,在可能的情況下「補票」,躲開社會對「未婚媽媽」的污名。等到小孩真的如願出生後,又有一連串的生心壓力等著面對,職場與家庭的平衡、自我與母親角色的拔河、與「單一理想化母親形象」的衝突等,數不清的困難在前方等著,於是生或不生,豈只是口頭宣導、溫情吶喊那麼簡單?

分享文章:
《性別觀察:衛服部「黃金懷孕說」,女人的肚皮要回應多少社會期待?》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11101

延伸閱讀:
《從產前焦慮到產後尿失禁:你不知道的五種「母親」難題》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10622
《性別觀察:寫在母親節前夕,我能不能不做超級媽媽》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10570
《性別觀察:那些在台灣墮胎的女人(們)》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11049

by小編YC

本文獲臺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授權發布,原文連結:<生或不生,女人的肚皮要回應多少社會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