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本地編輯推介

港大中性洗手間必須持續挑戰日常性別觀|Action Q

14882181_901773313256366_6269182452453321097_o

文/鄧欣、jola

港大核心課程CCHU9007 Sexuality and Gender在日前(10月26日)舉行一項特別的學習活動,將香港大學百週年校園低層地下至三樓的大部分廁所改造成中性洗手間(gende-neutral/ unisex restroom),把門外女或男標誌改為中性符號,並貼上告示,鼓勵學生和教職員使用中性廁所,活動歷時一日。

課程統籌Professor Timothy O’Leary在課堂上指出,此舉正正挑戰大家日常去洗手間的習慣,讓大家重新思考平日如何按照生理性別在社會生活[1]。除此之外,課程講師Dr Brenda Alegre帶領修讀此課程的學生中性洗手間外,請同學邀請大家自由選擇廁所,探索性別操演和跨性別身份的教學內容。

激進不激進?同學職員反應各不同

港大同學對中性洗手間都不同意見,來自馬來西亞的Alison:「其實家中的廁所都是不分性別的,我也不理解社會當初為何要分男女廁,可能是因為衛生問題吧。校園方面(設立中性廁所)是可行的,但到外面要實現始終比較難。」有不少同學反而擔心衛生問題,香港學生Lammy:「垃圾埇的數量減少了,不能丟衛生綿。」本地學生Joyce:「男廁比較大陣尿味。」亦有人覺得活動不夠徹底,學生鄭小姐:「應該索性將路牌上所有的男女符號都遮蓋,改為中性的標誌,才做到真正不分性別的效果。」

在觀察途人反應時,發現有同學在幾個廁所之間不斷來回,在門外閱讀活動的指引後,選擇不如廁,她解釋道:「我不習慣與另一性別的人共所廁所,這樣令我很不安。」其後請同學幫忙確認洗手間內沒有男性。除此之外,一位清潔女工對此有很激烈的反撲,她在學生邀請下使用本為男廁的中性廁所,感覺被褻玩,更遷怒學生:「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女廁?我不會『玩呢啲嘢』!」

中性廁所銳意打破性別二元

日常習慣被改變固然會帶來不便,產生不安的感覺亦可理解。這個活動正正是要挑戰大家如廁的日常,顛覆植根大部分人心中對性別的看法,在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行為中(依照生理性別去洗手間),揭露洗手間作為一個空間,如何建構和規訓大家如何去做性別,即是你如廁的地方必須根據你兩腿之間的器官,你進入廁所的模樣也得符合主流性別表達。

跨性別人士講師Brenda在一篇報導提過自己曾被趕出商場女廁[2],而跨性別在去洗手間時遇上不友善的對待亦屢見不鮮。除跨性別外,性別氣質不合主流的人,往往在洗手間都會被上下打量、出言攻擊,例如陽剛氣質的生理女性在女廁惹人側目,甚至被趕出廁所。而很多性小眾為避免在洗手間遇上衝突,很多時候只能夠去殘廁,甚至不選擇在外面去洗手間;彷如活動當日對中性洗手間充滿疑惑,在兩個廁所之間躕踟踱步的學生一樣,最後都是沒有去洗手間。有些同學表達中性廁所為大眾帶來不便,也會造成尷尬的場面;反過來說,性小眾在生活上一直「適應」男廁或女廁。故此不論在學校或者社會,都值得擁有一個安全的洗手間,讓不同性別認同和性別氣質的人都可以安心、有尊嚴地使用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仍以生理性別分隔

改造中性洗手間的理念是希望大家反思既有的性別觀,然而活動的實踐與此是有落差的。當沒有學生的邀請,絕大部分同學都是按照生理性別去原本的廁所。當修讀此課程的學生邀請使用者體驗時,都是極力游說大家去另一性別的洗手間,而不是開放選擇予同學,造成生理女性去原本的男廁、生理男性使用原來的女廁的局面,都是以生理性別區分去洗手間的人,不同的只是,放置大家在一個相對的空間,就似參觀異性洗手間的設計和不同的設施,未必能夠讓同學和使用者感受到,中性洗手間其實是一個所有生理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別氣質的同學都可以共同使用的地方。

大學理應是推動平等機會的先鋒

實踐性別平等、建立平等機會,大學的制度和管理層絕對責無旁貸,更理應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先鋒。臺灣大學在上年通過了性別友善廁所設置的專法,規定校內每一棟建築物都至少設置一處性別友善廁所[3],而最近該校性別友善廁所亦相繼施工完成。香港的大學蜚聲國際,性別政策萬萬不能怠惰,喜見今年港大終於設立了首個性別友善洗手間[4],雖然其地理位置和開放時間遭受批評,但無疑此舉是向社會宣告性別友善洗手間對照顧不同人士的需要之必要。

啟迪:擴闊世人對廁所的想象

僅僅將門外男、女標誌轉成中性符號,未必是對中性洗手間最適切的想象,亦未必是一個楷模。這次活動並不是展現一個「應有」的模樣,也不是粗暴地要所有人使用中性廁所,而是挑戰如廁的日常,「擴闊世人對廁所的想象」。倘若日後學校要興建一個性別友善洗手間,大家希望它的設計應該怎樣才能關顧不同需要的人?希望它是一個獨立廁所還是裏面有多個廁格和獨立洗手盆?希望它的標誌是什麼?等等的問題我們都可趁這個機會思考。大家都可以透過這一次經驗,明白到如廁對於跨性別和性小眾來說是一個生活難題,又或者可以覺察自己並不習慣與異性共用廁所。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大好機會反思性別概念、觀照內心感受和背後的原因。性別平等從來不是要求大家只可以認同一種價值,否定其他可能性,而是大家都願意連結彼此、了解彼此需要,一同尋求可以照顧到大家需要的解決方法。

衷心寄望,中性洗手間不是一日的學習活動,而真真正正是校園內的設施,是一個持續理解性別的學習活動。

text: 鄧欣、jola
image: acnepolice

[1] Professor Timothy O’Leary 在課堂上的一段發言:
“Society has accustomed us to act in our own biological sex, to perform our gender unthinkingly.
If gender is performed through unthinking repetition, the only way to challenge our normative gender identity is to think about it, to disrupt the ‘unthinking repetition’, by questioning “hang on a second,” which is what we’re doing with our gender-neutral toilet activity.”

[2] 香港01:港大設「性別友善」廁所 跨性別人士:未公開的跨性別者難去用
https://goo.gl/o4Ati1

[3] 蘋果日報:台大搶頭香 首通過性別友善廁所設置辦法
https://goo.gl/qPBFVR

[4] CEDARS, HKU: First all-gender washrooms in HKU
https://goo.gl/VklWIx

本文獲大專同志行動 Action Q 授權發布,原文連結:<港大中性洗手間必須持續挑戰日常性別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