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時事評論歷史編輯推介

從組織者到個人身份,同運五年來的一些觀察與檢討|Louis Lee

文:Louis Lee

前日到港大出席放映會,映後討論到同志遊行和同志運動,可樂提到當年馬克思節和煒煒對談,令我想起其實上年的馬克思節我也曾經與Jimmy討論相近議題,當時我批評同志遊行愈漸非政治化,也說同志遊行未能教育社群。經過一年多,認識同志遊行的籌委,也有反省自己的言論,確實明白到同志遊行的人手和資源不足,同時也明白我們不能將所有工作和期望都放在同志遊行之上,不同的團體和運動者其實也可以出一分力。不過我觀察到,現在同志運動其實正面對幾個問題。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同志遊行】點解咁多人話同志遊行塞車?|伍仔
為什麼第三年參加HK Pride的我激動不再?|廣州高校彩虹小組
【同志遊行】主愛臨香江,耶穌愛同志|Sunny
同運火紅十年序言:05七一大遊行同志領頭|韋少力、陳文慧

一、政治化

現時同志遊行的訴求主要集中在爭取歧視法,這也是同志運動在這十幾年主要爭取的目標,但現時同志議題有不少進展和新的議題,法院正處理不同同志伴侶的權益的司法覆核案件,性別承認法也正進行諮詢,遊行的主題是否也應適時調整,讓傳媒大眾更關注相關議題?

另一方面,社運一直講求結連,Connie在紀錄片中提到Idaho有不少勞工、人權團體的參與,現時同志遊行有不少政黨和同志團體,但似乎就少了其他團體的參與,這情況值得深思。我想起以前同志團體會參與反歧視大聯盟聲援因殘疾受歧視的朋友,但這種雙向的參與和互動已經愈來愈少,同志團體若重視其他團體支持的話,確實要走出去參與更多不同的社會運動。




二、議題深度和激進性

同志遊行今年有提及關注社會對愛滋病患的污名和歧視,在大台也有同志移工和跨性別的發言,但我認為在議題的多元呈現和深度仍有不少進步的空間。例如團體都鼓勵市民參與性別承認法的諮詢,但其實當中很多問題都未有繼續討論,包括是否設立gender X、變裝者能否變性、透過醫療機構決定是否批准性別轉換會否延續精神醫學霸權等,又如非傳統典型的親密關係如何在爭取同性婚姻的浪潮中被看見以至保障他們的權益,而雙性戀、BDSM、變裝、性別流動、無性戀等更小眾的議題又如何在遊行中呈現,這些問題都需要思考。而我們在呈現議題時需要有更多面向,例如我們呼籲市民參與移工同志遊行,除了因為TA們也是同志外,更要說出移工在香港遇到的問題,包括受僱主長期的監管、必需與僱主共居、工資過低……移工的生活環境惡劣,又何來情慾生活和驕傲做自己的可能呢。又例如我們談到情慾的時候,現時聲援受性騷擾者的運動卻似乎沒有同志團體聲援,女同志有否類似經驗?陶傑言論一出甚至有很多男同志支持,一同嘲笑受害者,這確實表示性別仍未平等,很多時候女性的經驗和處境仍然被男性漠視,我們在整個性別議題的推動上仍需努力。

另一點要思考的是同志遊行的激進性,我明白到同志遊行愈來愈多人參與,其實走任何路線都會承受罵名,但軟性路線已有pinkdot的時候,大家對同志遊行確實有更激進和更政治化的期望,記得同志遊行後有文章批評警察多次要求參與者走得更快以免阻擋交通,又有指警察多次催促遊行盡快開始和結束,其實很多遊行示威都會有衝組和警察抗衡,以爭取更多時間舉行遊行甚至爭取更多的行車線讓遊行舉行,同志遊行可以考慮組織一班在社運上直接行動的行動者,必要時爭取更多。

而我們也要思考,如何從更多面向介入運動,婦女團體經常強調「婦女視角」,其實討論社會議題和政策,會否也需要「LGBTI視角」,去檢視不同政策下性小眾的處境?而行動上固然要思考是否要有更激進的可能,但同時文化上的介入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式,其實同志運動當年有相當多的形式呈現,例如頒發同志議題報導獎獎勵性小眾友善的傳媒工作者、男女同志形式結婚抗議政策漠視同志伴侶、SM遊行抗議警察查檢性商品店,到教堂抗議天主教反對同性婚姻……這些行動仍然令人難忘,亦是我們新一代要思考,是否可以有更多創新的行動。



三、組織和傳承

記得影片中有人說到同志運動多了不少新人的參與,其中一批新人就來自Action Q,但我作為Action Q的創始人,卻觀察到傳承的困難,對性別議題的敏感度、關心其他社會議題、與其他同志組織的關係,這些都無法傳承,只能靠自己努力。而且我發現到,每年舉辦的迎新營參加者雖多,但願意留下來「上莊」的,只有大約十人,在「落莊」後仍然留在同志運動中的就更少了。我在「落莊」後也未有加入同志團體,只籌組了「香港同志運動歷史研究計劃」,或是以個人身份參與各種行動。我也問過其他朋友為何不加入同志組織,大家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同志團體與自己理念不合,二是加入團體要背付該團體的歷史和原有工作。我們要思考是甚麼原因令新人卻步,如何慢慢將新人參與團體,從而進入同志運動中。

而其實不止大專同志行動,很多同志團體都面對缺乏新人的問題。近日和同運前輩吃飯,席間大家討論到同志團體似乎都沒有繼承者,大家都發現其實現時同志團體活動似乎愈來愈少,大家都重視網絡世界,卻忽略了現實活動的重要,深入的交流和溝通在現實中才會發生。近來在同志酒吧工作,走出同溫層才發現其實同志本身都不重視同志議題,也沒有人與他們講述同志運動的訴求,或是聽他們訴說自己的困境,想起當年小明雄在酒吧派發自己出版的刊物,也想起同性戀者爭取非刑事化和十分一會的成立都在酒吧中發生,同志酒吧作為少有的同志場所,會否是其中一個發展方向?
組織的內部民主是我們必須重視的事,可能大家會想起「老鬼文化」,在組織內部老鬼干預得太強,確實會影響組織的方向和運作,但少了老鬼的參與,同時又使經驗難以傳承,如何取得平衡是重要的課題。過去我在參與學生會和Action Q時都面對這個問題,也會覺得自己的言行是否影響了現莊,但最後發現,其實保持平常心就可,不要特別視自己是任何崗位或角色,只視自己是同行者就是最佳的做法。



四、組織關係

我們長期被香港的形勢影響,很多時候面對議題就覺得要團結一致,參與同志運動的時間我也有這個想法,甚至不明白為何同志團體之間有著爭執和分歧,但後來明白到,根本大家的定位、目標、關注議題都不盡相同的時候,其實勉強合作只會有更多摩擦。不過這變成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知會、被通知,往往甚至在事後看到報導才知道事件,這情況確實不健康。

其實合作有多種形式,不一定要共同舉辦活動、對議題有共同立場,但我認為有了解和默契確實是有需要的,現時同志團體正正缺少這個部,很多時候我們連其他團體近期的工作和發展都不知道,有時候大家的工作和行動其實都相似,甚至出現「撞車」的情況,其實大家只要事前溝通,就能夠讓雙方都了解情況,甚或有合作的可能。

另外一點有關「嘈交」,我以往相當擔心爭拗的出現,現在反而覺得我們太過不習慣爭拗,反而常常收藏心底的想法,其實這樣只會令誤解加深,真理愈辯愈明,其實針對議題的討論和分歧本是平常事,望向台灣,同婚派和毀家廢婚派就經常筆戰,但當面對HIV條例、酒吧三溫暖等同志場所被查檢時,又會有相同立場。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爭執是建基於事實和立場上,而不是將個人的私怨和情緒放在爭論中,而大家也要分開不同事件,不要認定一次合作的失敗,就斷定以後都無法合作。

總結

參與同志運動5年,由當初只去同志遊行,到籌組Action Q,到現在差不多是自由身,同志運動確實是我最關注的運動,也是我最有感情的地方,所以有很多的觀察。雖然大家想法、行動、立場都各有不同,但同志運動確實使我眼界大開,也使我更明白其他弱勢的處境,有更大的同理心。這次的文章算是我這幾年參與運動的感想,只希望用文字記住當下的想法,希望將來回看這文章,情況會有改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