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歷史藝術文化

性別認同是後天培養還是出自本性? | chen feng(加拿大)

 

genderJohn Money已死,但他對跨性社群的負面影響仍未消除—究竟性別認同是後天培養還是出自本性﹖
紐西蘭出生,美國執業的世界著名的性學家John Money於本年7月7日病逝,差一天便踏入85歲。
John Money著作甚豐,但對於跨性(註一)族群,影響最大是他對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的研究。在他的推動下,他所任職的John Hopkins成為美國首家醫院為成年人進行換性手術。
性別「後天培養論」及「性別由社會建造論」
John Money主張這兩個理論。「性別後天培養論」認為一個人究竟認同自己是男還是女,是因為出生後所面對的環境所造成。由於父母培養失當,又或者是小時候受過某些心靈創傷,故此出現性別認同錯亂,男人希望做女人,女人想做男人。 「性別由社會建造論」(social construct)則主張,男性與女性行為的界定,完全取決於社會。假若社會認為男性應該打扮化裝,應該溫柔,那麼這個社會的男性便大都會喜歡打扮化裝,喜歡溫柔。
Brenda/David Reimer的個案
在 1965年出生的一對加拿大孿生男嬰在割包皮手術時出現事故,其中一名男嬰的陽具被嚴重燒傷,無法復原。焦急的父母向John Money求助。John Money建議將受傷男嬰當作女孩撫養。為嬰兒施行初步手術。其後又提供激素。John Money就此一個案寫了不少學術論文,報告說嬰兒成功培養出女性性別認同。嬰孩長大後安於自己的女性身分。證明他的「性別後天培養論」正確。由於試驗的是一對孿生子,一個「培養」成為男孩,一個「培養」成女孩,在學術上更具說服力。
John Money與及他的「性別後天培養論」亦因此聲名大噪。
但在1997年,一些學者揭發John Money未有如實報告真相。被當作女孩撫養的Brenda一直抗拒自己的女性性別,對於女性角色格格不入。「她」13歲時拒絕再接受John Money的治療。在15歲時父母終於告知真相。Brenda毫不猶疑的放棄多年來培養出來的性別,按照自己內心的選擇,重新過著男性的生活。但他一直活得不快樂。David Reimer於2004年5月5日自殺身亡。(註二)
而John Money一直沒有承認錯誤。直到今天,他的追隨者一直堅持性別認同是由後天培養,而不是來自個人本性。
對中性(intersex)嬰兒亂做手術
根據John Money 的「性別後天培養論」,一個中性嬰兒長大後,內心渴望做那一個性別並不重要,因為父母可以隨意把嬰兒「培養」成男又或是女。故此醫療界建議中性嬰兒一出生 便做手術,好等父母將來「培養」性別時更為有效。但一些中性兒童長大後抗拒父母為他們選擇的性別,重新換性,但此時一些有用的身體組織已經被割掉。全世界可能有成千上萬的中性兒童根據這一方法處理而無端受罪。
直到近年,中性人才組織起來,要求醫療界停止對初生中性嬰兒做手術,父母停止強行培養性別,而是給孩子們一個機會,在長大後根據內心的傾向選擇性別。(註三)
婦解運動對跨性人的排擠與留難
受到John Money「性別後天培養論」及「性別由社會建造論」的影響,西方的婦解運動衍生出自己的性別理論,認為女性之所以女性化,完全是男人對女性壓迫的產物。女性溫柔婉順,是對男權制度的屈 服,化裝打扮是對父權社會獻媚。不論是由男跨性為女,還是女跨性為男,均引起婦解分子的懷疑。認為跨性行為維護壓迫女性的制度。除了出言批評跨性人之外, 還處處留難。由於大部分婦女組織及女同性戀者團體由婦解份子把持,令到那些想參加婦女組織或是性取向喜歡女性的男變女跨性人處處受到排擠。
換性人被鼓勵迎合社會對性別的界定,而不是實現內心的性別
跨性人換性原意是尋找真正的自己。因為相信性別由後天培養,由社會建造,故此醫療界鼓勵做手術者盡量符合社會上對性別的成見,一些發自內心的喜好假若與新性別不相符亦最好放棄,但「重建」出來的性別,又是否真我呢﹖
數十年前整容手術還不流行,由於John Money的主張,在篩選換性人時,過份著重外貌能否pass,會不會被識破,而一些人亦以根據John Money的理論,以為自己外貌能夠pass,做了手術後便能夠「建立」與及「賠養」新性別出來,結果換性後人人把她當女性看待,但其實自己內心並不想做女性。當初換性只是想逃避其他問題。
相反地,有些人根據內心選擇,很想換性,卻因為外貌問題而不得其門而入。
過分強調迎合社會對性別的界定,忽略了政治權益的爭取
「性別後天培養論」亦令到整個跨性社群錯失了不少維權機會。根據這一理論,跨性的原因是後天賠養出錯,換性手術只是減輕這一「錯誤」所帶來的痛苦,易服只是減 輕心理壓力的一種途徑。這種思維令整個跨性社群難以抬起頭來做人。就是發聲,亦只是一個帶「病」在身的人,要求社會「寬容」,或把自己當成慈善施捨的對象。
反觀同性戀社群,雖然幹的只是私下的事,不像是跨性者一樣,要在家人,朋友,學校,職場內顯示自己的性別。但同性戀社群卻強調要公開身份(coming out),為自己的性取向感到自豪(pride),舉行遊行等公開活動,標榜自己的性取向。
而受到「性別後天培養論」與及「性別由社會建造論」主宰的醫療界則鼓勵跨性人「融入社會」,最好是不被人識別(pass)。以前做手術的更被鼓勵「深度隱藏」(deep stealth),跑到無人認識的地方從過新生活。有些人換性後真的數十年不被察覺,甚至丈夫亦被蒙蔽。她們那會因為自己是跨性人感到自豪﹖
美國石牆(Stonewall)酒吧於1969年6月27日爆發反歧視騷亂,觸發起其後數十年的同性戀維權運動,取得重大成績。據聞當年帶頭騷亂的,其實是跨性人士,但諷刺的是,跨性族群在維權方面,卻遠遠落後於同性戀者,基本上是原地踏步,虛度了37年的光陰!
十字街頭
究竟跨性社群要保守性別「培養」或「建造」論,去迎合社會對性別的界定,跳入社會所定下的性別框框﹖還是向社會爭取最大的空間,自由自在的發揮每個人內心的 性別﹖不論是男變女,還是女變男;又或者是亦男亦女,忽男忽女,不男不女,皆可以在日常生活、學校、職場中發揮自己的性別。這可能是跨性族群所面對的終極問題。
註一: 本文內的「跨性」(transgender)一詞,採用北美用法,即包含易服,換性及其他跨性行為。
註二: 參看David Reimer的傳記,As Nature Made Him: 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Girl。作者John Calapinto。
註三: 請瀏覽Intersex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的網站:www.isna.org。
註四: 有關婦解運動排擠跨性人的一段只是描述北美洲的情況。
文章出處: http://hk.myblog.yahoo.com/genderconcerns/
性別認同   跨性別   雙性人 下一站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