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傾向

新聞稿/聲明觀點

真光社籌辦首個肯定式輔導會議 冀業界關注性小眾議題|真光社

本地關注性小眾心理健康及提倡禁止拗直治療組織真光社在六月二至三日於香港大學舉辦了「香港國際LGBT+肯定式實踐手法會議2023」,為香港首個以性/別小眾肯定式輔導實踐手法的學術交流會議。真光社盼望能透過這次會議引起業界的關注,以有科學實證的方式幫助性/別小眾受助者,並希望大學能將性/別小眾輔導納入常規課程當中,以及政府能夠立法禁止任何人員協助他人改變性傾向。

閱讀全文
時事本地編輯推介

【職場拆局】僱主問求職者性傾向,促進多元定潛在歧視?企業共融顧問:至少做足三件事…

香港早前有跨國銀行在招聘網頁上,詢問求職者性傾向、性別認同等個人資料,雖然有關頁面可選填「不回答」,而公司亦解釋收集性/別資料只為了解員工背景,方便制定多元政策,但仍有求職者對被問及隱私感到不安。如何收集和處理性/別資料一向是敏感議題,尤其是香港長年缺乏性傾向和性別認同反歧視法,求職者和員工難免多一重憂慮,擔心遭僱主不公對待。然而,有專門為跨國企業制訂多元政策的性小眾業內人士解釋,企業會「行多步」收集性/別資料通常立意良善,不是為了歧視求職者,相反是希望令公司更性/別小眾友善;而在應徵、入職、工作期間和離職各個階段收集資料並相互比對,才能更細緻地分析企業吸引、取錄和挽留性/別小眾人才的表現如何。

閱讀全文
時事時事評論本地編輯推介觀點

同志學生自殺:聽不到看不到真實的我|郭勤博士|平等性教育

今年五月,兩名中學生被發現墮樓死亡,我感到很難過及痛心!過去兩年,關於學童自殺的報導主要集中於學業壓力或疫情引致學生缺少社交支援,較少關注同志孩子獨特的精神健康需要。孩子成長階段會探索性傾向,卻因性傾向偏見,令孩子的聲音無法準確地被聽到。

閱讀全文
人物故事社區

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看見不同 — 專訪同志教師|踰越 Fenceless

對於學生來說,大部份老師就是代表保守、執行校規的一方;誰知道長大後慢慢發現,原來在校園裡,需要遵守校規的不只學生,還包括教職員。所謂權威形象,往往是傳統體制加諸老師身上的,即使下班了身在校外,老師仍要為一言一行小心翼翼。另一方面,老師透過在威嚴與親和之間切換,與學生建立互信。在多重的道德張力之上,假如老師作為性小眾,教學到底會變得更加步步為營,抑或會孵化出不一樣的價值?

閱讀全文
觀點傳媒短評

【傳媒評論】TB愛直女的悲劇?請不要邊緣化雙性戀!|Manessa

在香港01/女生的報導《TB愛直女的悲劇:the one選擇結婚生子》當中,女同志伴侶的一方被定性為「直女」,隱藏了雙性戀的描寫;而故事unhappy ending的部份,亦被當作TB群體的「悲劇定局」,略嫌以異性愛為中心的觀點審視性小眾,錯失反思主流意識型態的機會。

閱讀全文
G點電視影片推介【性/別加油站】頻道娛聞趣聞生活休閒編輯推介

【街頭實驗】捉GAY敢死隊 – G計劃2017作品

網上有不少人撰文分享心得,教人望聞問切,從言行舉止到衣著打扮識破同志身份。但這些心得是否真的有用呢?我們今天就拿著他們的同志識別秘笈,來到很多酷兒文青聚集的油麻地電影中心測試一下吧!

閱讀全文
編輯推介藝術文化

【影集】「Her Story 她的故事」—第一部屬於跨性別者的迷你影集|澄樺 @ 掌櫃誌

在2015年,美國全國也通過了婚姻平權法案,在慶祝這一場愛的勝利的同時,看見了更多愛的可能性。但是大家都一直在問也在思考的問題— 「平權了,然後呢?」,有沒有更多我們需要或者是熱切盼望的可能性呢?

閱讀全文